在商业活动中,商标许可作为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,为企业拓展市场、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了有效途径。然而,看似简单的商标许可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陷阱,一不小心,企业主们就可能陷入困境。
据统计,90% 的企业主在商标许可过程中都曾踩过坑。今天,就和标头狮一起来揭开商标许可中的 5 大陷阱。
陷阱一:许可范围不明确
商标许可的范围包括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、地域范围以及使用期限等。若这些内容在许可合同中未明确界定,就容易引发纠纷。
比如,A 企业许可B企业使用其商标生产服装,合同中未明确限定生产地点,B 企业便在多个地区设立加工厂,这可能超出了 A 企业的预期,对 A 企业品牌形象的地域管控造成冲击。
陷阱二:质量控制缺失
商标承载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质量形象。当许可他人使用商标时,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,被许可方可能为追求利润而降低产品质量,从而损害商标的声誉。
曾经有一家知名食品企业,许可多家小厂使用其商标,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督,被许可方生产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,导致消费者对该品牌信任度大幅下降,最终影响了整个品牌的市场份额。
陷阱三:商标使用限制不当
许可方可能对被许可方的商标使用方式设置不合理限制,阻碍被许可方正常开展业务。
例如,要求被许可方只能使用特定的包装设计或营销渠道,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,这可能限制了产品的创新和推广,使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,双方都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陷阱四:合同终止条款模糊
合同终止的情形和后续处理方式在商标许可合同中至关重要。若终止条款不清晰,一旦出现纠纷,双方可能在商标使用的停止时间、库存产品处理、市场清理等方面产生争议。
比如,C 企业与 D 企业签订商标许可合同,未明确约定合同因违约终止后的商标撤换事宜,D 企业在合同终止后仍继续销售带有该商标的库存产品,给 C 企业带来市场混淆和经济损失。
陷阱五:忽视备案登记
商标许可合同备案并非强制要求,但不进行备案会带来诸多风险。未经备案的许可合同,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。
也就是说,如果许可方在许可期间将商标转让给不知情的第三方,被许可方可能无法依据原许可合同继续使用商标,之前投入的生产、营销成本可能付诸东流。
商标许可虽能带来机遇,但企业主们必须谨慎对待,仔细审查许可合同条款,明确双方权利义务,建立完善的质量管控和风险防范机制,避免踏入这些常见的陷阱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商标许可合作中实现双赢,让商标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。
以上就是今天标头狮分享关于商标许可5大陷阱!90%企业主都踩过坑的全部内容。
如果您需要进行商标转让、商标注册或进一步的帮助,点击https://www.cyolw.com/index/index?source_type=4咨询哦~